本报“首届全国9省市艺术联展”系列报道推出“双城会”画家访谈,力求为读者全面展示陕西中青年家和其他8城家的艺术实力。
范华 在画布上作诗
画家简介 范华,1961年生。陕西蓝田人。陕西省国画院院长,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。1989年创作《孕育大地》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;1990年《高山流水》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;1998年作品《高泉》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;1987年赴日本举办画展;1990年赴中国香港地区、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;1991年在西安举办画展;1999年赴日本举办画展;2001年赴美国举办画展并讲学。
出版有《范华范呈画展》、《范华画集》、《范华国画集》、《范华赴香港作品选》、《范华赴美作品选》、《范华国画专题电视3部》等。
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、钓鱼台国宾馆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中国美术馆、京西宾馆以及海内外馆堂及著名收藏家原田观峰、徐展堂等收藏。
陕西画院院长范华,他画作上的落款却是“范桦”,对此,不熟悉的人难免会奇怪。其实,名字变更的后面,有着一段画艺领悟与精进的故事。
风格:大写意,形成辋川诗性精神
有人评价,“世界只有一个辋川,辋川只有一个范华,所以范华与他的泼墨山水在画坛的存在是具有独立性的。”这话道出范华泼墨画风格的精神源头。
范华从小生长在蓝田。在这个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,辋川的诗情融进了少年范华的生活。他说自己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感受到王维的诗境,童年的环境感染,一生都摆脱不掉。正因为如此,范华的绘画喜欢浪漫的、含蓄的表现。他对自己的定义是“表现型、写意性画家”。
“我不是照着别人路走的人。喜欢不断求新,追求对时代的感受。”在范华的创作历程上,能够不断推陈出新,将自己的个性和感受通过泼墨泼彩展示出来,实现突破。
范华的毕业作品为《辋川图》,他坦承当时吸收了一些西方表现主义的技法。大学毕业后,他也曾追求写实,在黄河两岸写生。几年后,他慢慢觉得自己的性格还是适合大写意。通过揣摩张大千的画作,他找到了泼墨泼彩的表现手法,并以强化笔墨的审美,形成了独特的辋川诗性精神。
题材:创新多,大兴安岭结“桦”缘
在题材的开发上,范华的每一次拓展都源自顿悟。他的画作题材广泛,虽然也说挖井要向深里挖,但他认为题材多的好处是接触范围广。
最近几年,范华的白桦林题材的画作独树一帜,并且在画作上署名“范桦”。范华难忘大兴安岭之行。在大兴安岭北坡,范华被白桦林树干强烈的冲击力所震撼,他评价,“白桦林是圣洁的象征,它的那种明黄色有至高无上的美感。不是国画的传统技法能表现出来的,这是宋元明清都没有画过的题材。”范华从此一发不可收,创作激情鼓荡之下,他在满洲里就开始画,两年来画了500多幅以白桦林为题材的画作。为此他感叹题材在艺术中的关键性,“题材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,古人没有能力走得很远,给我们留下了创作的方向。这种创新就是我对美的感受和体现。”
今年,范华又去了俄罗斯,感受异域的白桦林,他说自己的白桦林题材还可以表达更多的意境与气象。“表达内在诗意的情怀与理想主义。”
跨越:画古柏,笔墨精神得到洗礼
范华还有一个重要的画作题材是古柏。关于古柏,他几十年都没有找到适合表现的方法。四川广元三国时期的蜀道古柏树群,让范华一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语言和符号。这些古柏历几千年仍树叶茂盛,生命力十足,很适合泼墨表现。通过柏树画,他传达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感与悠久的岁月感。当时正是汶川地震后,他创作柏树组画时,一改往日笔墨的松散,以飞动的笔墨、激越的悲情塑造柏树。范华认为,关于地震的创作组画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跨越,使他的笔墨精神得到了洗礼。
范华认为,西部画家资源很好。可以站在中国绘画的最前列。陕西画家要有自信,不要总说自己是地方画家,而要具备代表中国、向一流画家努力的信心。
发展:走出去交流,引进来人才
范华重视走出去交流。2005年他的画作曾在法国卢浮宫展出。今年十月,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名家工作室。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陕西。日本京都书画联展上。范华与陕西画院的老中青三代画家与日本书画界进行广泛的交流,充分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无比魅力。
作为陕西画院的院长,范华因为管理工作占用了很多创作时间。他表示未来一两年时间仍要为画院的画家服务。“因为在行政、组织、人心凝聚上都需要投入工作。”
对于自己这代画家,范华总结了八个字“中国精神,长安风格”。而对于办院方针,他提出“学术立院,人才第一”。
今年陕西画院引进12位优秀青年画家,明年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吸收引进十位画家。范华提出人才流动可以不局限编制,以广泛吸纳人才,改变陕西画院青黄不接的局面。
市场:遇到好时期,错过会遗憾
范华认为,在中国历史上,当今书画市场遇到了最好的时期,要充分利用市场把事业做大做强。“这是时代的机遇,错过会遗憾”。
虽然每个人都说社会浮躁,但范华坚持怎么做还是要靠自己。禅宗讲,不是帆动,是人的心动。关键是自己的定力。
对于如今涌入书画市场的大量资金,范华说:“这么多资金投进来,不用它是浪费。人才也是需要资金培养起来。”
对于本报举办的九城艺术联展,范华说:“华商报对中国文化的推广,对省际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,为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引起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关注,是好事。”